Onlooker。
旁觀者。
非常白話的字面解釋,只是在看的人。
很多時候我們都這樣自以為,旁觀者自清自清自清,
但其實在你「觀」的時候,就已經加入主觀意識了。
跳脫自己主觀意識的這種行為,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。

我沒有要指責誰的意思,只是針對所謂「旁觀者清」這個點提出一些看法。
首先我們把角色分成主角,配角,臨演。
我所認為的旁觀者,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:

第一,本身飾演配角的人:聽的是主角的故事,偶爾給些見解。

第二,本身飾演臨演的人:可能連故事都還來不及聽就沒戲了。


在聽故事的這個過程中,我們所接收到的是屬於說故事的人的價值觀和主觀意識看法。就像背歷史一樣,我們背的是國家編撰的歷史,接收了國家給的歷史訊息,少有人會做起反思,將其他國家的資料引來參考。在這部分,我們就接受了自己國家的史家觀點。
配角這個角色即是如此,他接收了主角給的觀念,認為某某故事應該是某人對不起某某人或者是某某某的錯,或者因為自己是主角的朋友而力挺之;我們常常這樣相信,自己的見解是在自己的看法跟事實下構築而成,卻沒有想到,當初在背主角的歷史時,可能就將觀念刻印在心裡了。
真正要完全旁觀的,可以說是臨演吧。但其實他們又不能算是單純的喔。如果你在路上看見潑婦叫街,會怎麼想?如果你在街上看見一個天猶可憐的女孩子被潑婦打,會怎麼想?如果你在街上看見一個男人站在潑婦和梨花帶淚的女人中間,你又會怎麼想?如果那男人是斯文型呢?或是粗曠型,落魄型呢?更別提有錢型等等了。
在每一個不同的因子下,都會變化出故事的一個枝節,影響你對故事的看法。在環境的渲染之下,故事看起來似乎就是你所看見的這樣,不過其實有很多例外的喔。

兩者的差別在哪呢?配角可以藉由聊天對主角產生影響,可能會讓故事產生些許變動;變動從零到無限大都有可能。而臨演對於這個故事所給予的注解,並不一定會影響到主角。

眼見非真,耳聞非實。
你的立論,並非是絕對的客觀公正。
我同時也非常不喜歡旁觀者這個詞來做自稱或是他稱;說是旁觀者,就能擺脫責任嗎?怎麼會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會影響到故事?叫別人是旁觀者,就能否定或排除他產生的影響嗎?
這一切都是環環相扣,不管是人和人,或是人和人和其他一切。你或許只是個配角,但也有可能肩負著故事進展的契機。
所以,不要再拿旁觀者這個字來逃避,也不要再拿他來排除別人。
如果想做個onlooker,或許就什麼話都別說,什麼看法都不要提。
Just a onlooker, not a reviewer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